智能快件箱、智能倉儲、自動化生產分揀、物流信息共享平臺、電商物流大數據協同、“區塊鏈化”供應鏈……一系列物流產業變革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網絡消費的速度和品質。
連日來,在南京舉行的江蘇互聯網大會上,來自海內外的物流行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新經濟新物流新價值”的主題,對智慧物流行業的發展和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展望。與會者均認為,中國物流業正在加入共享經濟的“高速路”。
在此次江蘇互聯網大會主題論壇之一的“智慧物流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介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為18%,此后逐年降低,到2017年第一季度這一比重降至14.6%,但仍明顯高于發達國家。“降本增效,是物流產業革新的最大目標,也是當下發展共享物流的‘風口’。共享物流將成為中國共享經濟的又一新動力,并將為中國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創業創新機遇。”
對此,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方璽也給出了行業的數據支持:目前,全國智能快件箱的使用占比已接近整個投遞服務的10%;預計到2020年,中國智能倉儲市場規模將超過954億元;生產和分揀自動化已初具規模,全國已經形成230多個快遞物流園區,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分揀處理面積,企業可通過自動識別、RFID等技術,實現包裹的智能感知和快速分揀。
“通過日益成熟的電商物流大數據協同發展系統,每天奔跑在全國各地的過億包裹,正在嘗試以‘集中下單,錯峰發貨’的分流調節原則進行處理,未來可避免‘上游集中放水,下游快件爆倉’的問題。”方璽介紹,同時,相關部門近期已出臺文件,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
實際上,專家學者的分析并不是“紙上談兵”,來自各地的企業負責人也已明顯感覺到物流產業智能化、共享化發展的“動能強勁”。
“125萬貨主用戶、520萬司機用戶、700萬條/日的貨源信息、20億月交易額……”今年4月剛獲得120億人民幣融資的江蘇智慧物流企業運滿滿,該企業副總裁譚遠江以一系列數據展示了“互聯網+”物流帶來的爆發式能量。“通過共享平臺,不僅影響了傳統物流企業的經營模式,甚至也可以影響物運價格的走勢,隨著車貨信息的高度匹配,大幅減少了空載轉運等成本的浪費,物運價格自去年起就持續走低。我們正在看到新技術對物流業產生的降本增效作用。”
江蘇物潤船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光輝也坦言,通過整合供應鏈,目前已實現了門到門、港到門、門到港等一站式物流服務,以及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多種聯運方案,物流服務更加便捷。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物流快遞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380億,預計2020年該數字將攀升至5850億,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也在可預計范圍內。”方璽認為,中國物流業智能化和共享化發展,數據是關鍵,“數字化供應鏈將會促進物流行業向著自由、開放、分享、透明、信用快速發展。”
于鳳霞也指出,從政府層面來說,共享化帶來的監管問題、地域和部門限制問題以及整個城市規劃配套問題,目前已有所顯現,是對政府治理創新的考驗;對企業來說,打造IT系統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是核心競爭力;對行業來說,自律和規范標準化是發展關鍵。(完)(記者 申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