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從2017年引領利潤增長,與去產能關系密切。上游資源品價格上漲,帶動國企利潤增長較快。國企杠桿率下降更為明顯,但國企創收效率低于私企,僅從償付能力來看,國企的債務風險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9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速領先,前8月累計增速為26.7%,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10.5個百分點,比私營企業高16.7個百分點。
此前一天,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1-8月國有企業(不包括金融類國企)利潤總額約2.3萬億元,增長20.7%,增速維持在20%以上。
國企引領利潤增長,主要與去產能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上游資源品價格上漲明顯,帶動石油石化、鋼鐵、煤炭等行業利潤大幅回升,這些領域以國企居多。
在降成本、去杠桿改革方面,國企的成效也更為明顯。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3%,同比降低1.4個百分點。
有分析指出,近兩年在去產能和環保風暴影響下,上游國企利潤改善明顯,帶動國企資產負債率下降。國企資產規模上升,也是資產負債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國企創收效率低于民企,從償付能力來看,國企債務風險仍然較重。
連續兩年利潤高增長
相較于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數據,企業利潤增速仍然維持兩位數增長,風景這邊獨好。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4.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
按企業類型來分,這4.4萬億利潤總盤子中,股份制企業類型最多,占比高達70%;國有控股、私營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與這三類企業存在有交叉)份額分別為30%、26%、25%。
但從利潤增速來看,國企具有明顯的優勢。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5萬億元,同比增長26.7%;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5萬億元,增長1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9萬億元,增長7.6%。
按財政部的統計,1-8月全國國有企業(不包括金融類國企)利潤總額約2.3萬億元,增長20.7%。
若拉長時間軸來看,國企利潤增速波動較大。2010年以來,按全年增速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國企利潤增速在-20%到60%不等。這輪國企引領利潤增長,自2017年以來數據表現明顯;上一輪則是“四萬億”刺激政策之后,貫穿2010年整年。
相較而言,私營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相對平穩,整體走勢與國企大致相當,沒有負增長的年份,2010年以來年度增速在3.7%到46%的區間。
國企從2017年開始引領利潤增長,跟去產能關系密切。9月18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去杠桿進程二季度報告》指出,近兩年在去產能和環保風暴的影響下,由強制限產引發的供給收縮使得上中游行業利潤保持了可觀的增速,并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增速的變化保持較強的同步性。國有企業在上中游行業中的占比較高,相應帶動了國企利潤增速的明顯改觀。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民營、私營企業在工業領域多集中在制造業,國企則多集中在上游行業,上游資源品價格上漲,帶動國企利潤增長較快。這兩年國企利潤增速較高,也跟前些年基數較低有關。
這也得到行業數據的印證。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總額增長4.4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80.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46.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32.4%。
前兩年較低的基數,也助推了這波高增長。國企從2016年逐漸走出經營困境,2014年、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國企利潤增速分別為-5.7%、-21.9%,2016年利潤轉正為6.7%,2017年達到45.1%的高峰,2018年增速有所回調,目前仍維持在20%以上。
“隨著PPI增速的回落,價格拉動作用也會減弱,國企的利潤增速也會相應回調。”劉學智指出。
國企去杠桿成效更明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合計為92.62元,同比下降0.37元;其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39元,同比下降0.35元。
國有控股企業降成本成效更加明顯,1-8月份,規模以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合計為88.71元,同比下降1.14元。
國企杠桿率下降也更為明顯。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3%,同比降低1.4個百分點。
相同減稅降費背景下,國企的成效要更為明顯。北京一家永磁行業中小企業主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小民營企業由于缺乏資產抵押,較難從銀行貸款,融資成本較高。他們企業雖然擁有土地等資產,從銀行貸款問題不大,但近年來隨著環保、稅收等管理愈發規范,企業需要填補這方面欠賬,經營成本在上升。
“中小企業要想有立足之地,還是要有自己的技術。在當前訂單下降的背景下,我們的出路是投靠相關國企。”該企業主直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降至156.4%(相較2017年底的157%下降了0.6個百分點),但國企和民企去杠桿出現分化。私營工業企業加杠桿趨勢明顯,資產負債率從2017年年末的51.6%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5.8%;國企資產負債率出現下降,從2017年年末的65.7%下降至65%。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表示,這一輪私營企業的加杠桿并不是伴隨經濟復蘇的主動加杠桿行為,更多是在融資環境惡化和國有企業擠出效應共同作用下的被動加杠桿行為。
具體而言,一方面,信用收縮期融資成本顯著上升,導致企業利息支出大幅增長;另一方面,上游行業對中下游行業利潤的侵蝕,資金鏈緊張對企業經營效益和利潤留存比例的影響,使得權益資本占比下降。這些共同助推了上半年民企杠桿率的上升。
今年上半年信用收縮,從市場信用風險事件來看,民企確實受到更大影響。
“我國去杠桿的重點在于國企,民企杠桿率并不高,近年來因為融資難度大,還在出臺措施怎么有效地讓流動性支持民企發展。不過,在我國傳統產能存在過剩的背景下,上游初級產品價格回升難以傳導到下游消費品,的確會存在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造成利潤擠壓。”劉學智表示。
國企杠桿率取得更顯著成果,債務風險是否解除了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磊指出,國企資產負債率下降,貢獻更大的是資產上升。國企創造收入的能力低于私企,國企的債務收入比(債務/營業收入)達到200%,高于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156%),僅從償付能力來看,國企的債務風險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關鍵詞: 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