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南非,一只經人工授精的母獅產下了一雌一雄兩只幼獅。科學家團隊稱,這項重大突破有望用以拯救瀕危的大型貓科動物,如老虎和雪豹。
比勒陀利亞大學的專家團隊率先開展了對大型貓科動物體外受精(IVF)的研究。
他們采集了一只雄獅的精子,把精子移至母獅體內。三個半月后,在Ukutulu野生動物保護區中,這只母獅(上圖)產下了兩只很健康的幼獅。
比勒陀利亞大學哺乳動物研究所的安德烈·甘斯文特(Andre Ganswindt)教授表示:“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喪失等壓力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巨大威脅,也影響著大型貓科動物。”
“這項研究可對抗全球幾種大型貓科動物所面臨的滅絕威脅”。
該研究探討了雌性非洲獅的人工授精方案,但也有望成為其他瀕危的野生大型貓科動物有關方案的基準。
甘斯文特教授稱,這項研究是一項先發制人的措施,以確保趕在某種大貓面臨嚴重威脅之前開發出所需技術。
他說,“想通過人工授精穩定種群數量,必須提前掌握必要技術。這是我們不通過極度瀕危物種開發這些技術的原因。在南非,我們擁有相對穩定的獅群,這使我們能夠利用獅子作為直接研究對象來收集有關瀕危物種技術的知識。”
Ukutulu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負責人威利·雅可布(Willi Jacobs)指出,“雌獅一般會生一到四只幼獅,我們的母獅生了兩只,這是非常正常的。它們在各方面都是絕對完美的幼崽。以示尊重,我們決定以研究員伊莎貝拉和她的未婚夫維克多分別命名雌性幼獅和雄性幼獅。”
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員為伊莎貝爾·卡利爾塔(Isabel Callealta)博士。
(母獅正在接受超聲掃描。左為比勒陀利亞大學團隊的一員因姆克·盧德爾(Imke Luders)博士,右為伊莎貝爾·卡利爾塔博士。)
“當它們足夠大,會被帶到其他獅子中。但距離那時還要一段時間。但在此期間它們快樂、健康、愛嬉戲,讓我們付出了很多精力。”
Ukutulu野生動物保護區與比勒陀利亞大學和國際研究人員合作,在2017年初建立了用于科學研究的保護中心、實驗室和生物庫。
據稱,居住在亞洲野外的老虎已不足4000只,分布在中亞山區的雪豹還不到7000只,西班牙只有大約300只伊比利亞猞猁。
由于采取了成功的保護和繁殖措施,在非洲野外生活著1.8萬只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