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江門市民外出就餐者銳減,2月2日,所有餐飲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號召,暫停營業。與此同時,發現,為減少損失,江門部分餐飲門店紛紛開啟“自救”模式,調整業務模式。他們通過微信群、微信號與消費者互動,或是鼓勵消費者到店自取提餐,或是推出即點即做即送的“硬菜外賣”新服務等“無接觸”配送服務。此外,江門部分養殖業和批發企業也反應迅速,通過微信或電話預訂,每日為市民供應蔬菜、禽肉和魚蝦……
拓展外賣渠道
“現在通過微信、微信群或外賣平臺下單,就可訂到我們餐廳廚師做的菜肴。”位于天福路的“有營燉湯”負責人譚先生稱,餐廳本來以堂食為主,2月3日第一天推出微信和外賣平臺下單,上午就有30多個市民表示有意向下單。到昨日,餐廳還新增了周邊銀行、醫院和寫字樓顧客前來自提取餐的訂單,在外賣配送方面也出現了超過5公里的訂單,“總體訂單量比第一天增加了50%以上。”
“盡管餐廳不允許堂食,生意的確受到明顯的影響,增設配送服務后,我們也看到外賣的銷量在穩步上升。目前,我們都要為外賣餐盒裹上一層保鮮膜,防止二次污染。”譚先生在表示時說道。
據了解,今年春節前,江門多家餐飲企業均加大食材、貨品的儲備量。“以往過年不說一座難求吧,到店用餐肯定都得排隊幾十分鐘,整個餐廳都會忙得不可開交。”位于竹排街的志仔王漁村老板傅先生稱,大年三十和初一這兩天是最忙的,年年都火爆,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市民減少了外出聚餐。
“該有的年味兒不能少。”傅先生說,疫情突如其來,餐廳從大年二十八開始,就陸續接到退訂年夜飯的電話,一些原本準備到店就餐的市民最終選擇了在家吃。一方面他們積極配合退訂全額退款,另一方面也建議大家轉成送餐上門的套餐,足不出戶也能嘗到老字號味道。
為了緩解巨大的成本壓力并減少損失,同時也為了保障市民的“一日三餐”,傅先生順勢拓展外賣渠道。盆菜、五味鵝、海鮮……經典菜品為市民過年餐桌增色不少。
而針對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間,難以上茶樓飲茶的窘境,第一城漁村推出自提取餐服務。記者看到,供市民點餐的品種也挺豐富的,主要是粥、粉、面、糕點等,大部分價格都是平時的5折。而“100元套餐”自推出后受到市民青睞。
在第一城漁村看到,從后廚廚師到前廳服務員,全部人員均佩戴口罩,一天多時段測體溫,對前來取餐的市民也測體溫。公共區域一天幾次定點消毒,電梯間、門把手加大消毒力度,不留死角。自提取餐點放在通風開闊的大廳,方便市民一提就走,減少排隊現象。
做好配送安全措施
目前,江門所有餐飲服務行業暫停營業,但外賣依然維持正常配送服務,雖然街上人煙稀少,但外賣小哥依然奔走在大街小巷。
“疫情當前,總有人是需要我們送餐的。”外賣小哥林軍說,除了為了生計外,他也想為戰勝疫情做點事。林軍一邊說,一邊又帶上了口罩準備出發。“現在情況特殊,我們先做好防護,才能保證市民吃得放心。”
面對經營壓力,不少餐飲企業為減少損失、在“自救”的同時滿足市民需求,都積極拓展外賣渠道。
“由于此次疫情主要發生在春節期間,這段時間原本是聚會的高峰期,出現了這種突發事件,對于餐飲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市烹飪協會會長梁少華分析,在疫情大背景下,餐飲企業要主動謀求“自救”,但“自救”的確是不容易的,因為涉及到運作方式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轉變,并不是說轉就能轉,特別是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連鎖品牌就更難。思路也不會有很多,主要還是依靠線上渠道來拓展業務,如外賣、批量定制化餐飲配送等等。
“疫情期間發起這種線上的經營模式,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是一種減損的措施。”梁少華進一步補充道,但線上經營挑戰在于配送,比如現在很多住宅小區拒絕外賣配送員進入,消費者也會擔心外賣的交叉感染風險,所以,餐飲企業自己可以做的是把“無菌無毒”做成賣點,包括配送安全的措施,這些如果做好了,消費者是會接受的。
為了適應疫情下的配送需求,早在1月26日,美團外賣就上線“無觸達”服務,即用戶與配送員聯系,協商將餐品放在指定位置,避免面對面接觸。
不過,外賣能助力餐飲企業減少多少損失很難評斷,一餐廳負責人透露,平時餐廳收入主要來自門店,這次突發疫情,有部分業務轉向外賣,但外賣業務只能達到正常營業收入的一兩成,總體仍虧損。
★相關新聞
養殖業推出線上配送服務
餐飲企業暫停營業,影響最大的養殖業也在尋求“自救”。“現在個個微信群都有雞鵝鴨送外賣。”廖女士有一個微信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群友也不外出就餐了,同時,呆在家里的群友對外賣餐飲、在線購買禽肉和魚蝦的需求激增。
“群友平均每日在群里向餐飲商家購買美食近萬元。”作為群主的廖女士也樂于為商家與群友牽線搭橋促成交易。“我上午下單買兩只雞,兩小時內宰干凈的雞就送到家。”蓬江區某小區業主林女士說,她家這幾天不出門,肉菜大多均在線上購買。
黃先生在鶴山的雞場養有6000多只活雞,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餐飲業停業、批發市場關閉,交易暫停,活雞賣不出去,這6000多只雞,每天要吃掉不少飼料。“為了減少損失,我們積極開拓線上銷售方式,方便市民足不出戶就買到宰干凈的新鮮雞。”黃先生說。
而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病毒“人傳人”的風險,黃先生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在包裝上采取內包裝袋與外包裝盒的“雙封”,要求配送員將食材放置在事先溝通好的交接地方,隨后配送員將確保在消費者取食品時保持3米以上的距離。
在原渠道銷量直下的情況下,像黃先生一樣的養殖戶和果蔬種植戶把目光轉向了線上外賣。據新會三江鎮蝦農吳先生反映,除了積壓大量活蝦外,羅氏蝦跌到20多元/斤,往年這個時候是40多元/斤。這次疫情,吳先生損失很大,他甚至做好了心理準備,承擔多至兩個月的虧損。“值得欣喜的是,我們現在開始做外賣生意,生意還可以。”吳先生表示,外賣將會是其著重布局的方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