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去年年底發布的一份題為“海灘上的面具”的報告稱,2020年,約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產生威脅。
企鵝尸體解剖后竟發現完整口罩
據央視財經報道,2020年9月,動物學家在巴西海岸發現一只企鵝尸體,解剖后發現其胃里有一只完整的N95口罩。
海洋動物誤吞口罩導致死亡的事件并不在少數。除了企鵝尸體內發現完整口罩外,還有人在清潔邁阿密海灘時,看到口罩繩子纏繞在一只已經死亡的河豚身上。
更多生物生存環境受其威脅
疫情暴發以來,人們對于口罩的需求及使用量暴增,也嚴重威脅到海洋生態:不但發現有章魚躲在廢棄口罩下、企鵝誤吞N95口罩導致營養不良,還發生不少海洋生物被口罩左右兩邊的耳帶纏繞而死亡的案例。
據《衛報》報道,口罩重量輕巧,十分易于移動,能夠漂浮數公里直達海底最深處。一旦進入海中,魚類就毫無疑問地將會以它們為食,從而導致胃阻塞、窒息甚至死亡。此外,口罩還會纏繞小魚、螃蟹和軟體動物(如水蝸牛等),將它們勒死。
拉各斯大學的環境顧問和講師表示,鯊魚和鯨魚這樣的大魚張開嘴時,會吞下大量可見的東西,因此會吞咽包括口罩在內的塑料。這些食物定居于腸道,降低了他們攝取正常食物的能力,阻礙了食物在腸道中的流動,最終導致死亡。
去年超15億只廢棄口罩流入海洋
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多年來一直穩步上升的塑料消費量大幅增加。個人防護設備特別是口罩,已成為預防病毒傳播的常用工具。
為了滿足急劇增長的需求,個人防護設備的生產已經擴大,浪費也急劇增加。 而當它們被亂扔、廢物管理系統不足或不存在或系統因廢物量增加而不堪重負時,就會進入海洋。
一份名為“海灘上的面具”的報告稱,2020年,約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以一個口罩平均約重3、4克來估算,這導致了額外的4680至6240噸的海洋塑料污染。
△OceansAsia組織于2020年底發布的報告“海灘上的面具”封面。
據估計,塑料污染每年導致10萬只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100多萬只海鳥以及更多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動物死亡,還對漁業和旅游業產生了負面影響,給全球造成經濟損失。
△大量廢棄口罩,幾個月以來數量有增無減。
世界自然保護組織(WWF)亦有研究表明,如果所用口罩中有1%處置不當,則每月將有1000萬只口罩將對環境造成污染。
廢棄口罩降解需400至500年
OceanAsia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生產口罩的數量推估有520億個,保守損耗率為3%。
由于一次性口罩是各種熔融塑膠制成,再加上成分和污染及感染的風險,很難回收利用。其主要制作原材料為聚丙烯等,屬于不可降解塑料,在環境中降解需長達400至500年的時間。
因此,流入海洋的15.6億只口罩需要450年才能逐漸轉變成微塑料,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廢棄口罩究竟應如何處理?
那么,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才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OceansAsia組織向全世界發出呼吁:
對于各國政府:
執行旨在鼓勵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的政策,例如發布關于適當制造和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的準則;
促進創新和開發一次性塑料口罩的可持續替代品;
通過增加罰款來阻止亂扔垃圾,并教育公眾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口罩;
維修和改進廢物管理系統,以減少損失和溢出。
對于普通民眾:
個人應盡可能佩戴可重復使用的口罩;
用過的廢棄口罩負責任處理,不亂扔。
對此,我國也有嚴格規范的廢棄口罩處置程序:
就個人而言,我們需共同努力,為生物們營造安全的生存環境,貢獻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讓“海灘上的面具”越來越少。
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去年年底發布的一份題為“海灘上的面具”的報告稱,2020年,約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產生威脅。
企鵝尸體解剖后竟發現完整口罩
據央視財經報道,2020年9月,動物學家在巴西海岸發現一只企鵝尸體,解剖后發現其胃里有一只完整的N95口罩。
海洋動物誤吞口罩導致死亡的事件并不在少數。除了企鵝尸體內發現完整口罩外,還有人在清潔邁阿密海灘時,看到口罩繩子纏繞在一只已經死亡的河豚身上。
更多生物生存環境受其威脅
疫情暴發以來,人們對于口罩的需求及使用量暴增,也嚴重威脅到海洋生態:不但發現有章魚躲在廢棄口罩下、企鵝誤吞N95口罩導致營養不良,還發生不少海洋生物被口罩左右兩邊的耳帶纏繞而死亡的案例。
據《衛報》報道,口罩重量輕巧,十分易于移動,能夠漂浮數公里直達海底最深處。一旦進入海中,魚類就毫無疑問地將會以它們為食,從而導致胃阻塞、窒息甚至死亡。此外,口罩還會纏繞小魚、螃蟹和軟體動物(如水蝸牛等),將它們勒死。
拉各斯大學的環境顧問和講師表示,鯊魚和鯨魚這樣的大魚張開嘴時,會吞下大量可見的東西,因此會吞咽包括口罩在內的塑料。這些食物定居于腸道,降低了他們攝取正常食物的能力,阻礙了食物在腸道中的流動,最終導致死亡。
去年超15億只廢棄口罩流入海洋
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多年來一直穩步上升的塑料消費量大幅增加。個人防護設備特別是口罩,已成為預防病毒傳播的常用工具。
為了滿足急劇增長的需求,個人防護設備的生產已經擴大,浪費也急劇增加。 而當它們被亂扔、廢物管理系統不足或不存在或系統因廢物量增加而不堪重負時,就會進入海洋。
一份名為“海灘上的面具”的報告稱,2020年,約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以一個口罩平均約重3、4克來估算,這導致了額外的4680至6240噸的海洋塑料污染。
△OceansAsia組織于2020年底發布的報告“海灘上的面具”封面。
據估計,塑料污染每年導致10萬只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100多萬只海鳥以及更多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動物死亡,還對漁業和旅游業產生了負面影響,給全球造成經濟損失。
△大量廢棄口罩,幾個月以來數量有增無減。
世界自然保護組織(WWF)亦有研究表明,如果所用口罩中有1%處置不當,則每月將有1000萬只口罩將對環境造成污染。
廢棄口罩降解需400至500年
OceanAsia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生產口罩的數量推估有520億個,保守損耗率為3%。
由于一次性口罩是各種熔融塑膠制成,再加上成分和污染及感染的風險,很難回收利用。其主要制作原材料為聚丙烯等,屬于不可降解塑料,在環境中降解需長達400至500年的時間。
因此,流入海洋的15.6億只口罩需要450年才能逐漸轉變成微塑料,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廢棄口罩究竟應如何處理?
那么,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才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OceansAsia組織向全世界發出呼吁:
對于各國政府:
執行旨在鼓勵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的政策,例如發布關于適當制造和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的準則;
促進創新和開發一次性塑料口罩的可持續替代品;
通過增加罰款來阻止亂扔垃圾,并教育公眾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口罩;
維修和改進廢物管理系統,以減少損失和溢出。
對于普通民眾:
個人應盡可能佩戴可重復使用的口罩;
用過的廢棄口罩負責任處理,不亂扔。
對此,我國也有嚴格規范的廢棄口罩處置程序:
就個人而言,我們需共同努力,為生物們營造安全的生存環境,貢獻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讓“海灘上的面具”越來越少。